当前位置:徐州医科大学信息公开网 首页 > 信息公开清单 > 基本信息 > 教职工代表大会 > 正文 > 教职工代表大会

    徐州医科大学一届二次教代会报告

    来源: 作者: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8日 08:52点击:10

    贯彻新发展理念 聚焦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创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新局面

    —在徐州医科大学一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骏年

    2021年1月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徐州医科大学一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国内先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团结依靠广大师生员工,聚焦重点、精耕细作、狠抓落实,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现从八个方面报告如下。

    (一)疫情防控举措有效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疫情防控要求,始终将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扎实有序做好防控工作。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由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的12个工作组。建立联动机制,有效落实防控举措。做到“停课不停学”,开设线上课程335门,学生整体满意度85%,答疑满意度超过90%。积极与卫生、疾控等政府部门沟通,做好疫情预判,开展应急演练。分批错峰开学,分3批次组织11280名学生返校,分3批次组织3664名新生入学。开辟“防疫资助”绿色通道,为500余名学生发放补助近30万元,为毕业生提供线上面试签约平台支持。疫情常态下,有序开放实验室,恢复科研实验。承接国家执业医师、助理医师、乡助技能考试,以及研究生考试万余人次。徐医附院收治25例患者,组织3批次20人驰援湖北。附三院作为徐州市临床观察医院,收治1125例发热患者,隔离108例患者,为徐州市疫情防控作出巨大贡献。学校获市厅级以上疫情防控表彰67人次(团体)。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全力培育“金专”、打造“金课”,又有9个专业被推荐申报国家一流专业,4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获省教育教学立项课题8项省高校微课比赛一等奖4二等奖1三等奖7省高教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高标准完成招生计划,麻醉学专业省内录取位次较2019年提升2612名,临床医学专业省内录取位次较2019年提升4608名。学生竞赛成绩优异,4个项目获省“挑战杯”“互联网+”竞赛金奖,其中3个项目入围国赛并获奖,取得江苏医药类院校最好成绩。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次开设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邀请家长观察员来校考察,初步实现各方满意的共同育人效果。2020届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96.62%。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出台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杰出青年人才“高峰计划”管理办法等,为学校引才、留才、用才提供政策保障。引进博士85人,较2019年翻一番。9人入选政府公派境外研修项目。学校专任教师博士化比例提高至60%,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提高至26%,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

    (四)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一级学科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点通过省级评审。开展新一批学科带头人遴选,召开学科带头人培训暨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研究生教育改革主线和发展方向。招收研究生1109人,较2019年增长41%。首次作为独立考点承接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获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课题76项。4篇论文获评省优秀硕士论文。获全国医药学研究生在线课程立项、全国药学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及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国内第一家麻醉护理硕士教育项目通过国际麻醉护理联盟认证,并获省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与麻醉护理排名全球第一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协议。

    (五)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积极申报细胞治疗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内31个项目竞争,我校项目省内排名第一推荐至国家发改委。获批省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全省立项20家,我校为全省唯一获批高校,与徐工集团成为徐州市仅有的2家立项单位。肿瘤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获省绩效评价A等次,并被推荐申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资源申报国家药监局麻醉镇痛与精神类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已通过专家组实地审查。牵头获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项(含重大项目1项),较2019年增长21.3%。教师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较2019年增长40%,最高IF24.8,IF10的论文18篇。获发明专利47项,较2019年增长148%。时隔12年,以第二完成单位,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连续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获奖总数达4项,实现历史新突破。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实现学校历史突破。获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2项。加强校地合作、产教融合,获服务地方发展专项资金3567万元,位居在徐高校第二位。转让专利及专利权10项。先后与华为、百度等公司签署协议,推动数字医学研究院建设。与苏州医工所深化合作,筹建转化医学研究院。成立徐州医科大学养老研究院,助力地方康养产业发展。大型仪器纳入在线社会共享平台,学校成为徐州市大型科学服务仪器联盟单位。

    (六)附属医院工作不断改进。成功举办第三届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发展论坛,医教协同谋划高质量发展、抢占新医科高地。徐医附院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年门诊量234万人次,出院患者14.6万人次。医院在全国顶级医院排行榜中位列第62位。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卒中中心、省创伤中心、省高危新生儿救治中心、省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落户徐医附院。CAR-T治疗水平获国际认同,已申请临床实验28项,居全国首位,圆满完成外交部安排的巴基斯坦官员疗任务。附三院持续加强质控体系建设,积极改善医疗环境,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新提升。附属口腔医院加强学科专科建设,儿童口腔科获评省临床重点专科,口腔种植科获评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牵头制定徐州市二级口腔医院评审标准。武进临床学院、宿迁临床学院、淮安妇幼临床学院顺利揭牌。

    (七)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与徐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世界生命科技大会云龙湖峰会,李兰娟等8位院士出席。借助峰会在学校及附院设立“树兰医学青年医学奖学术基地”“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器官保护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国移植器官转运及质量控制示范数据平台(淮海服务中枢)” 。参与承办徐州·杭州大健康产业推介会、徐州淮海生物医药峰会。与济宁医学院、蚌埠医学院、新乡医学院共同发起筹建淮海医药院校联盟,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董事单位新增4家企业,达到58家基金会收入2073万元(其中实物捐赠509万元),开展基金会保值增值工作,账面余额达到5000万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帝国理工大学等10所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曼彻斯特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与萨里大学开展本科生海外学习项目,与邓迪大学洽谈课程引进。选派25名教师、56名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聘用外籍专家4名。入选“江苏英国20+20高水平大学合作联盟”成员单位。

    (八)和谐校园建设持续推进。加快推进教学实验楼、17号学生宿舍楼建设。建成赤脚医生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完成餐厅、浴室、水泵房改造,动物中心屏障系统改造,及室外球场灯光亮化工程。校园快递中心重装运营,新增快递柜1300口。新建考场机位550个,更换教室桌椅3174套、投影仪84台、中控设备115台。投入161.7万元,在图书馆、宿舍楼架空层、食堂等区域增设自习座位2000个,缓解教室座位紧张状况。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全光网和WiFi6无线校园网,完成数字校园平台改版,实行财务报账线上预约、签批,让信息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切实提升教职工福利待遇,保障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师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老师们、同志们,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校师生的执着追求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学校发展与上级要求、社会需求、师生期望还有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和发展路径不够清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不够科学;高端人才和高原高峰学科仍然匮乏;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有待提升;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等等。面对发展中的难题,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分析研判,拿出切实举措,尽快加以解决。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百年不遇新冠疫情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剧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与希望同在。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环境、阶段、条件的变化,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是从发展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人才依赖型转变,高等教育从支撑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高等医学教育从“大民生、小学科”向“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转变。高水平大学合并大型综合性医院新建医学专业成为趋势。江苏省内医学教育格局加速演变苏州牵手南京医科大学创建姑苏学院,泰州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建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连云港推进康达学院独立办学。医学教育的重新定义、布局和调整,给我校办学带来了直接冲击和激烈竞争。

    二是从发展阶段看。进入21世纪以来,我校建设启用主校区、建成博士授权单位、成功更名医科大学,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愈发凸显,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都亟待优化和提升。学科层次仍处于C+等次,迟迟未有突破,优势学科显示度减弱,新兴学科发展缺乏有力支撑,麻醉学教育在全国的引领地位亟待强化。学校发展进入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瓶颈阶段。

    三是从发展条件看。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相关政策,更加强调“扶优扶强扶特”,支持高校做强优势和特色。在全球经济低迷和新冠疫情爆发的双重冲击下,国家公共财政支付压力增大,高校“过紧日子、苦日子”成为新常态。我校资金筹措渠道较少,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条件有限,校园校舍面积不足,办学空间及条件保障亟待改善。作为苏北地方院校,处在政策资金洼地,我们能否强化办学特色,能否在服务地方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事关学校的立足和发展。

    总体来看,学校事业发展“任务更重、支持更少、对手更强”,面临着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严峻形势,可以说“挑战大于机遇”。学校发展唯有“华山一条路”,就是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树立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不能脱离实际;要加强科技创新,瞄准“卡脖子”技术,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

    二是协调。协调是内生特点,协调就是要推进办学定位、目标、路径、举措之间相互协调,促进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相互协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医、理、工、管交叉融合,促进优势与新兴学科相互支撑、特色发展;要平衡学校与学院、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等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协同发展。

    三是绿色。绿色是普遍形态,绿色就是要尊重医学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培养支撑人民满意医疗的践行者;要建设绿色校园,推动节能减排,杜绝资源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树立良好学风、教风、校风,营造风清气正、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

    四是开放。开放是必由之路,开放就是要坚持国际视野、中国道路,统筹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共生共建共赢;要对标国际标准,挖掘运用全球资源,引进吸收先进办学经验和做法,不断向国际前沿看齐。要探索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模式,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持续增强办学活力。

    五是共享。共享是根本目的,共享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为每一位师生提供适宜的成长发展条件,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师生;要通过高质量医学教育成果、资源和服务的供给,深层次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期待,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三、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任务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部署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手抓”,完善大学治理、推动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加快推进特色鲜明、国内先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

    落实高质量发展是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重点从以下十个方面形成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营造安定有序环境。目前,“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要科学处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关系,切实做到:“一个到位”即对常态化防控的认识必须到位;“两个转变”即谋划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从“无疫状态”向“适应疫情长期存在”转变,发展方式从“无疫发展”向“带疫发展”转变;“三个精准”即策略调整选择精准、防控措施落实精准、应急工作准备精准。更加关注、关心、关爱心理障碍、家庭贫困、学习困难等重点学生群体,做到提前预判、提早处置。加紧改善条件,将医疗保障、生活服务、环境消杀等工作落实落细。加强协同协作,进一步优化联防联控机制,落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努力取得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双胜利。

    (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体系。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整合资源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标准承办华东地区大学生护理技能大赛。推进学业导师制试点工作,开展辅修专业及课程建设,加快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完善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价体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争取“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取得更好成绩。着力加强学风考风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毕业生考研率和执业医师通过率。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分类培养体系,优化培养方案,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是学校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围绕专业和学科发展需要,用足用好各类引智项目,多形式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校内特聘教授计划、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项目,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环境氛围。遴选发展潜力大的青年科学家,给予大力扶持,争取实现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新突破。加强博士后培养,从博士后中择优选聘青年教师。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完善以综合考评为基础、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的职称评审制度。做好第四轮岗位聘任工作。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四)聚焦学科建设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一流学科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全力以赴做好新增博士点申报工作,争取新增博士点1-2个。加强ESI学科建设,谋划推进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早日进入全球前1%。力争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B等级突破。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推进学科交叉,促进医学与理学、工学、管理学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建立面向结果的学科评价机制,推动学科评估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各学科在不同层次上卓越发展。

    (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国家级平台新突破。扎实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2021年力争中标60项以上。努力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推动高被引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加强与高层次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展战略性、原创性基础研究,努力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加强大学科技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学校与经开区共建医药创新港和东湖医学产业园,与泉山区共建国家级大学产业园。

    (六)加强附属医院建设,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附属医院是医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附属医院教学、科研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构建学校与附属医院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职能,健全临床教育教学组织体系,完善临床教学质量考核认定标准。加强科研协作,推动前后期科研融通,努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徐医附院要狠抓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努力打造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附三院要强化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在动力,推进医院持续良性发展。附属口腔医院要与口腔医学院加快融合发展,全力创建三级甲等口腔医院和江苏省口腔区域医疗中心。

    (七)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开放办学是现代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筹备成立学校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院两级国际化推进机制。巩固和发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友好关系,扩大对外合作办学的范围和层次。积极申报护理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进附院与日本古贺医院在康复和护理领域合作。拓展海外师资培训基地,支持教师出国(境)研修。鼓励教师与国(境)外专家加强合作,共建高层次科研平台,承担国际科研项目,取得更多国际前沿成果。持续发展留学生教育,积极拓展招生渠道,优化留学生层次结构。多渠道开展学生出国(境)交流项目,提高出国(境)交流3个月以上学生比例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八)找准办学方向,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在总结“十三五”成绩、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学校已经印发“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并开展相关调研和征求意见。要将“十四五”规划与学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建设的若干意见相衔接。注重将学校主导与民主参与、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定性目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同,通过编制学校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进一步找准办学方向,完善治理结构,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九)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拓展事业发展空间。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与经开区、云龙区、泉山区加强产学研合作,争取土地、用房支持。以参与徐州医药创新港建设为切入点,申请新校区建设用地。与徐州市政府签署了校地共建合作框架协议,并与经开区具体对接,商议新校区建设模式、资金来源和帮扶政策,计划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社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校区。张玉勤副校长稍后将就该项工作进行专题报告。新校区建设将有效解决学校未来发展空间问题,建设任务复杂艰巨。我们要以对师生、学校、历史负责的态度,全面调研、系统研判、科学决策,积极稳妥推进新校区规划与建设。

    (十)提升办学能力,加快实施校院二级管理。实施校院二级管理是提升治理能力,顺应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于2020年初启动二级管理工作,选择麻醉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进行试点。已召开多次专题会议,重点推进人事、财务制度改革,赋予学院人员聘任、绩效分配、经费使用自主权,调动二级学院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省委巡视组对二级管理工作非常关心,主动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困难,并提出指导意见。下一步,学校将落实巡视要求,做到即巡即知即改,将二级管理列为中心工作,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推进。二级学院要落实好二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职能,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有效承接二级管理职责。职能部门要提升服务水平,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在完成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进行全校推广,赋予学院更多自主权,提升学院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老师们、同志们,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与挑战并存。“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知难而进、坚韧向前,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务实肯干的作风,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全面开启学校“十四五”建设新征程,奋力开创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谢谢大家!


信息公开办公室

受理部门:信息公开办公室 (挂靠校长办公室)
办公时间:8:30-11:30、13:30-16:30
联系电话:0516-83262017
传真号码:0516-83262014
电子邮箱:xb@xzhmu.edu.cn
办公地址:徐州市铜山路209号 - 徐州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
邮政编码:221004

信息公开监督办公室

受理部门:信息公开监督办公室 (挂靠监察处)
办公时间:8:30-11:30、13:30-16:30
联系电话:0516-83262246
传真号码:0516-83262246
电子邮箱:xzhmujw@163.com
办公地址:徐州市铜山路209号 - 徐州医科大学监察处
邮政编码:221004

新媒体平台